(一)預備中止、實行未了中止和實行終了中止根據(jù)發(fā)生的時空范圍不同,可將犯罪中止分為預備中止、實行未了中止和實行終了中止三類。(二)消極中止和積極中止根據(jù)對其成立是否要求行為人做出一定積極的舉動之不同,可以將犯罪中止分為消極中止和積極中止。
犯罪中止的類型都有哪些
根據(jù)不同的標準,可以對犯罪中止進行不同的分類,主要有以下三種分類法:
(一)預備中止、實行未了中止和實行終了中止根據(jù)發(fā)生的時空范圍不同,可將犯罪中止分為預備中止、實行未了中止和實行終了中止三類。
1、預備中止。
是指發(fā)生在犯罪預備階段的犯罪中止,其存在的時空范圍是始于犯罪預備活動的實施,終止于犯罪實行行為著手之前。
具體來講,是指行為人在犯罪為了實行犯罪而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犯罪預備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而成立的犯罪停止形態(tài)。
2、實行未了中止。
是指發(fā)生在行為人著手犯罪實行行為以后,實行行為尚未終了之前的犯罪中止。
具體來講,是指行為人在著手犯罪實行行為而未終了之前,自動放棄犯罪而成立的犯罪停止形態(tài)。
3、實行終了中止。
是指發(fā)生在行為人的實行行為已經終了但特定的犯罪構成要件結果尚未發(fā)生之前的犯罪中止。
具體來講,是指行為人在實行行為終了以后作為構成要件的犯罪結果發(fā)生之前,自動放棄犯罪并有效地防止該犯罪結果發(fā)生而成立的犯罪停止形態(tài)。
就離完成犯罪達到犯罪既遂的時空距離而言,預備中止離犯罪既遂最遠,實行未了中止較近,實行終了中止最近,因而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預備中止的社會危害性和行為人的主觀惡性最小,實行未了中止較大,實行終了最大。
因而對三者在具體量刑應有所區(qū)別,以充分體現(xiàn)區(qū)別對待的刑事政策,鼓勵犯罪分子盡早自動放棄犯罪。
(二)消極中止和積極中止根據(jù)對其成立是否要求行為人做出一定積極的舉動之不同,可以將犯罪中止分為消極中止和積極中止:
1、消極中止。
是指只需行為人消極停止犯罪行為的繼續(xù)實施便可以成立的犯罪中止。
預備中止都是消極中止,實行未了中止一般也屬于消極中止。
2、積極中止。
是指不僅需要行為人停止犯罪行為的繼續(xù)實施,而且還要積極有效地實施一定行為去防止犯罪結果的發(fā)生才能成立的犯罪中止。
實行終了中止都是積極中止,也有一小部分實行未了中止屬于積極中止。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積極中止的社會危害性要比消極中止大。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十六條、第三十七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九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三十八條、第一百三十九條、第一百四十條、第一百四十一條、第一百四十二條的規(guī)定,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如下:
1、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質損失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對于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失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的物質損失,是指被害人因犯罪行為已經遭受的實際損失和必然遭受的損失。
3、被告人非法占有、處置被害人財產的,應當依法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
被害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追繳、退賠的情況,可以作為量刑情節(jié)考慮。
4、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侵犯他人人身、財產權利構成犯罪,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應當告知其可以依法申請國家賠償。
5、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受損失的單位未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時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6、人民法院審理附帶民事訴訟案件,依法判決后,查明被告人確實沒有財產可供執(zhí)行的,應當裁定中止或者終結執(zhí)行。
如還有不清楚的或新情況,建議你直接本站,在線提問以便于了解溝通案件情況,智能匹配平臺空閑律師為你作出詳細的有針對性的解答,盡量說明大致情況以免因信息不全、溝通不暢,解答有誤。祝維權成功。